全国服务热线:0311-85523085 13603395522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公司新闻 > 公司新闻
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艺术“朋友圈”
发布时间:2019-11-03 16:21:56 | 浏览次数:

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艺术“朋友圈”


2019516日,贝聿铭在纽约曼哈顿走完了他102年的人生。世人对建筑巨匠悼念的余温还未消散,在11月、12月,贝聿铭及其夫人卢爱玲生前的收藏将进行展出和拍卖,消息一出,立马成为热点。


u=3442620403,3723605588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行走建筑江湖近百年,贝聿铭的“朋友圈”集结来自全球各地的名流,这其中也包括很多闪耀的艺术“群星”。

u=2779488116,3118548805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
贝聿铭夫妇在2005322日在纽约爱马仕画廊举行的马克·里布(Marc Riboud凝视:50年摄影展览开幕现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

贝聿铭夫妇能拥有如此令人羡煞的收藏宝库,与强大的艺术朋友圈脱不开干系。接下来,就随小编一起去刷刷看吧!

有艺术共鸣的朋友圈

20世纪30年代,纽约渐渐取代巴黎成为了新的艺术之都。抽象表现主义、极简主义、波普艺术纷纷在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。对于刚到纽约不久的贝聿铭来说,正值当代艺术发展的蓬勃时期。

u=1297342465,76337341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贝聿铭对艺术的热爱,离不开他太太的启蒙。卢爱玲出生名门望族,曾在卫斯理学院学习艺术史专业,是个 “拥有极强的策展人眼光”的聪慧女性。1940年代,夫妇二人的约会就是到纽约五十七街逛画廊。也正是得益于那段时光,贝聿铭的“艺术细胞”逐渐生长了起来。

u=338026114,2137265303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1950年代,贝聿铭夫妇被风头正劲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所吸引,开始收藏威廉·徳·库宁和弗兰兹·克莱恩的作品。威廉·德·库宁(Willem De Kooning)是抽象表现主义的灵魂人物,他十分推崇毕加索,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糅合了立体主义、表现主义艺术。

u=3111474143,1614641656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▲德·库宁(De Kooning)在自己的工作室里,1961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

《棕与白》是德·库宁风格形成初期的探索之作,因此十分具有收藏意义。画面被一些几何图形所分割,从中可以看到立体主义对他的影响,这与他后期粗犷的笔触和充满激情的色彩风格形成强烈的反差。贝聿铭夫妇将其收入囊中也显示了他们敏锐独到的收藏眼光。

u=301117078,991216478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▲ (中上)威廉·德·库宁(1904-1997)《棕与白》,约1947年作。(右下)弗里茨·沃特鲁巴(Fritz Wotruba 1907-1975)《小型坐像》,1952至1953年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

弗兰兹·克莱恩 (Franz Kline) 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另一位代表,这些看似简单随意的笔触都是经过艺术家精心构思后创作的。他曾说:“我画白色和黑色一样,白色同样重要”。

u=2688502651,2229199518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▲弗兰兹·克莱恩 (Franz Kline) 图片来源于网络

他并不关注作品表现的主题和内容,而是深入的研究黑色、白色在画布上所形成的“正负”空间关系。同时,他的作品让人联想到东方的水墨和书法,却是用十分现代的手法来表现。或许贝聿铭夫妇看到了作品所呈现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面貌,从而产生了共鸣,因此对其青睐有加。

u=918018614,1599525355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▲ 弗兰兹·克莱恩(Franz Kline)《无题》c.1955 贝聿铭夫妇收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

1970年代,贝聿铭夫妇从挚友巴内特·纽曼(Barnett Newman)的遗孀那里购入他的作品《无题 4,1950》及《无题 5,1950》,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艺术收藏库。纽曼除了是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,还是“色域绘画”的先锋。早期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,后期却走上了与之背道而驰的极简主义道路。

u=308693801,1276979345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▲巴内特·纽曼(Barnett Newman) 图片来源于网络

纽曼的作品常常采用一种被人们戏称为“拉链”的垂直线条将画面和色块分割开来,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这些“拉链”又将所有的颜色聚拢在一起。看似晦涩难懂,画面背后包含的却是艺术家对文化与哲学的深刻思考。

u=3243918263,2034911788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▲巴内特·纽曼(Barnett Newman)《无题 4,1950》c.1950 贝聿铭夫妇收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

除了绘画,贝聿铭还十分关注雕塑艺术。在他看来,建筑是一种艺术形体,他不断寻找立体派艺术与建筑之间的共同点。为此他去到立体主义雕塑家雅克·利普兹的工作室,两人后来成为了朋友。下面这件陈列在贝聿铭家中的作品《弹吉他的男人》便是利普兹早期创作的立体主义风格雕塑。

u=1309825289,793042076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▲雅克·利普兹(1891-1973)《弹吉他的男人》c.1925 贝聿铭夫妇收藏图片来源于网络

“原始性”对贝聿铭有着极强的吸引力,这也难怪让·杜布菲(Jean Dubuffet)的作品也成为他的收藏目标。杜布菲年近40岁才开始创作,被称为“20世纪最重要的法国艺术家”,近些年来他的作品在拍卖场上也是藏家的宠儿。杜布菲的作品常常显得原始而幼稚,在他看来,与学术艺术或伟大的绘画作品相比,日常的简单生活包含着更多的艺术和诗歌。他希望寻找到一种新的艺术形式,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。

u=1039633841,1508563008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▲ 让·杜布菲(Jean Dubuffet)在自己的工作室 图片来源于网络

1962年,杜布菲开始了他的转型之作“乌尔卢普”(L'Hourloupe)系列的创作。灵感来源于儿童涂鸦。与早期的“原始狂野”风格全然不同,这些流畅的线条与色彩结合的十分和谐,从而产生了一种运动感。

u=4128533192,2669236621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▲让·杜布菲(Jean Dubuffet)《手推车》(La Brouette)c.1964 贝聿铭夫妇收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

《手推车》(La Brouette)是杜布菲热衷的日用物品题材,雕塑则将这些涂鸦元素放在抽象结构上显示。夫妇俩将这些雕塑陈列在自家的楼梯口,它们与童年记忆里狮子林中的太湖石有几分相似。在他们看来,这些藏品不仅仅只是艺术,更是一份情怀。

u=4154947001,2712520676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▲贝聿铭在纽约家中留影,右下角是让·杜布菲的雕塑,墙上是莫里斯·刘易斯 (Morris Louis)的绘画作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

贝聿铭夫妇的收藏中也不乏来自东方面孔的手笔,如到巴黎追逐艺术梦的赵无极。赵无极曾是一个中国传统绘画的“反叛者”,在移居巴黎后,渐渐又成为了中国元素的“回归者”,他在东方与西方,传统与当代中找到了某种平衡。他的作品一直都是拍卖会上的座上宾,深得藏家喜爱,此次拍卖的《27.3.70》正是一幅融合了东方水墨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典型之作。

u=760550374,3252223687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▲赵无极 《27.3.70》 贝聿铭夫妇收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

另一位雕塑家野口勇,他是最早尝试将雕塑和景观设计结合的人,作品深受康斯坦丁·布朗库西(Constantin Brancusi)的影响。在贝聿铭家的客厅,这两件作品被摆放在一块,十分应景。

u=1015922618,3134878136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▲(中上)赵无极(1920-2013)《27.3.70》,1970年作。(中下)野口勇(1904-1988)《地上框架》,1962年构思,1974年铸造。图片来源于网络

除此之外,贝聿铭与一些中国传统艺术大师也有深交,例如张大千、李可染等。在他的收藏列表中,这些中国书画作品也占有重要的份量。下面这幅《不老松》就是李可染送给贝聿铭62岁寿辰的礼物,见证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。

u=3802382810,2504406138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▲李可染 《不老松》c.1979 贝聿铭夫妇收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

这些藏品都用来装点贝聿铭夫妇在曼哈顿和卡托纳的家。贝聿铭亲自设计的卡托纳郡私人别墅,内部装饰简洁,艺术品却琳琅满目,就像一座小小的美术馆。

u=831449139,2602799396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u=1703707307,3861049503&fm=173&app=49&f=JPEG.jpg

▲ 贝聿铭夫妇位于卡托纳郡的私人别墅(内部客厅), 图片来源于网络

在贝聿铭夫妇的小女儿贝莲看来,父母的收藏行为“十分低调而自然”,他们“并不在意艺术品的价值,也不会为得到一件作品而特别兴奋,更不会以物主的身份讨论所收藏的艺术作品。他们不过是收藏能引起他们共鸣的作品”。